风格装修资讯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装修宝典

新野装修多久可以入住新房印象新野城建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0日    点击:[2]人次

新野县的城乡建设,兴衰更迭,变化甚大。刘备屯兵新野时,始筑土城。南齐新野太守刘思忌增筑外城。明天顺五年(1461年),重修城池。万历二十年(1592年),重建汉议事台。清乾隆年间,曾数次增修城池,扩建公署。城区街道多建砖木结构两层楼层,前设廊檐,内置站板门,上装木格花窗。清道光年间,城区街道建设处于盛期。北关大街、十字街,南城门的木梳背街,南关大街及左侧的竹匠街、石头街,东城门外的东关大街,都具有相当规模。咸丰、同治年间,全县较大村镇多筑土寨。清代末年,基督教传人,城区始有西式教堂建筑。民国年间,城池一毁一修,其他建筑可家无几。农村建筑,个别殷实人家建有瓦房,三合院;贫穷人家多为土墙草房,不成院落者居多。

1936年城关镇城址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拨出专款,兴建机关、工厂、仓库、学校,改造市容,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农村建设,改土墙为砖墙,改草房为瓦房,改砖墙为混凝结构,居住条件有显著改善。

2002年时的城区朝阳路

城池新野置县,初无城池。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刘备屯兵新野时,始筑土城,周围1公里。南齐建武四年(497年),新野太守刘思忌,增筑外城,称旧土城为子城。明天顺五年(1461年)重修,周围2公里,高4.3米,厚5米;池深1.7米,宽5米。建城门四:东为朝阳门,南为望远门,西为通德门,北为迎恩门,门上建楼。正德六年(1511年),城墙外壁砌砖,增高到8.3米。正德十年(1515年),于南门外增筑新城,周围1公里,城外挖壕,开东、南、西三门,北与南城门相通。嘉靖四年(1525年),城墙内壁砌砖,池深增至3.3米,池宽增至8.3米。明末,四城门楼毁圮。

2012年时的城区南城门

清顺治六年(1649年),重建南城门楼。十五年(1658年),重建东、西、北三城门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城垣。同治二年(1863年),城上筑炮台2座,东关、南关各筑土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县长徐步辰奉令拆毁城墙和土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县长晁庆昌再行建成,因旧砖失去,复筑土城,南关、东关两寨同时修成。1995年,重修南城门。

街巷解放前,新野县城内有从北门至南门的主街1条,呈辘轳型。四关街道以南关为最长,与城内构成南北通道,全长约1800米,另有小街小巷66条,计长1.42万米,除石头街、井道巷、四眼井巷为条石路面外,其余为沙土路面。1958年,拆除主街店铺门前的明柱廊檐,街道由7米拓宽为9米。1972年,拆除汉议事台北段的鼓楼门,以利车辆通行。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的鼓楼门

城乡建设解放前,新野县农民多住土墙草房,最贫穷者则搭草棚而居,农家草舍不成院的居多。5间以上者有正堂,有偏房,构成半边院或三合院。个别殷实人家则建砖木结构瓦房,间有尖顶楼房,多为合院或四合院。但有少数经济贫困的村庄竟无一间瓦房,据1950年统计,全县乡村有房屋227.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6.5平方米。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的城南关八角琉璃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从苦难中得到解放。土改时,政府没收地主的部分房屋,分配给无房或少房的贫雇农。1952年后,将草房逐步改建成瓦房。七十年代,建有砖混结构楼房。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建设实行统一规划,依照有利生产、便利交通、节约耕地的原则,在原村的基础上,实行房、路、林全面规划,标准基本一致,每户占地不超过200平方米。建房标准越来越高,有砖混凝土结构,亦有砖木混凝土结构,楼上设凉台,楼下有走廊。少数楼房外用水刷石或干粘石罩面,亦有用瓷砖、马赛克贴面的。四周砌围墙,庭院栽花木。1980年以前的木窗一般为两扇对开式,窗口面积多在1.5平方米左右。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时的城区民居

解放前,新野县建筑行业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农忙务农,农闲务工。遇有建筑,由领工(又名“掌作”)召集工匠兴建,工程完竣,工人则散。解放后,城乡建房日增,除一部分工匠参加县乡村办建筑公司(队)外,个体木、泥工约计有4000余人。1969年,县房产管理处组建建筑队,后发展成为地方国营建筑企业。1970年,城关镇组织17名木、泥工成立建筑队,1979年更名为城关镇建筑公司。1980年,施庵公社魏寨村率先成立了村级建筑队。1981年后,城乡集体建筑组织迅速发展。

樊集老街清代民居

解放前,木工的主要工具有锯、刨、凿、曲(直)尺等,泥工的工具有瓦刀、水平尺等。施工全靠手工操作。解放后,工具有较大改进。1969年,始用卷扬机、震动棒。1975年,始有大型带锯机,后有圆盘锯。1978年后,平刨机、开榫机、电钻等机具广泛应用,减轻了木工的劳动强度。

“气死猫”木窗

新野县的传统房屋结构为草坯型及砖木型两种。草坯型一般为土墙、土坯墙支撑草秸屋顶。多间体中间设木柱过梁,上架檀橡,草顶以麦秸、芭茅、黄陂草等为料苫成。专门建筑草房的工匠叫茅匠。砖木结构房屋用砖墙支撑,屋架结构与草坯房大体相同。唯因屋顶系砧瓦盖成,重量较大,故所用植橡梁柱也较草坯房粗大。大型砖木结构亦有设计为木框架式结构者,即在山墙处加山牌,前后檐加檐檀,以穿枋连成整体,墙倒屋不塌。

上世纪六十年代时的土坯房

传统民房造型均为一脊两坡式,其主体为长方体上加三角体,自两端正视为“山”字型,相互间的差异变化则体现在封山、裹檐与挑脊上。此作法一是为防木质被风雨浸蚀,二是为防他人纵火。按其用砖层次,可分为一封、三封、五封、假五封、七封、假七封等。层次愈多,其凸出墙体那部分便愈大,横截面线条愈复杂,因此更富艺术感;挑脊也有多种形式,有泥鳅肚、大脊双兽、五脊六兽、十兽、透花大脊等。

用夹板填土夯筑整个土墙的沙堰霞雾溪张姓民居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新野绝大部分民房多为小青瓦屋面。1968年以后,很多房屋采用机瓦屋面。1968年砖混结构出现后,起初造型单一,多为“火柴匣”状,以后逐步样式款新,很多楼房采取了屋顶大闪檐,墙体外边凸起直线条,单元楼设计悬空阳台,办公楼设计雨篷,还有很大一部分吸收古建筑特点,建成单面向阳,设明柱前廊。

自行车辐条厂

1970年以后,新野出现了砖混楼房建筑。初时装修简单:内部用白灰膏粉刷墙面,水泥砂浆地坪,外部清水墙。随着人们对建筑物装修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建筑企业工艺水平的不断改进,建筑物外装修已发展为多种形式。许多公共场所,使用大理石板材装修墙面,地坪则采用水磨石或水泥花砖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城郊湍口二压三民房

新野传统用木门或单开、或双开,因受门槛所限,故只能单向(即只能向屋内)开关。古建筑厅堂使用格扇式组合门。1958年,新野开始使用钢制栅栏式大门。1970年后,开始采用折叠门、推拉门等多种形式,公共场所多用双向(从内外两面均可开关)玻璃门。1985年,城区汉城商场首先采用铝合金卷帘门。

汉城商场改造前旧貌

炎黄地理杂志

智慧农业导刊杂志

中国宽带编辑部